板状刚玉和白刚玉的最大区别在于晶体结构与致密度,这一核心差异直接导致两者在性能、用途上的显著分化,具体如下:
1. 核心区别:晶体结构与致密度(本质差异)
- 板状刚玉:晶体呈规则的板片状,晶体发育完整且颗粒间堆积紧密,致密度高(气孔率低)。其生产采用高温烧结工艺(1800℃以上),晶体结构稳定,内部缺陷少。
- 白刚玉:晶体呈棱角分明的粒状(或块状),晶体发育不完全,颗粒间堆积空隙较大,致密度低于板状刚玉。其生产为电熔工艺(电弧炉熔化冷却),晶体内部易存在微小气孔和裂纹。
2. 衍生差异:关键性能对比
- 高温稳定性:板状刚玉熔点 2050℃,高温下体积膨胀均匀,无明显软化;白刚玉虽熔点相近,但高温下易因内部缺陷出现轻微变形。
- 抗侵蚀性:板状刚玉纯度(Al₂O₃≥99%)与致密度双高,抗熔融金属、熔渣侵蚀能力更强;白刚玉纯度(Al₂O₃≥98%)略低,且粒状结构易被熔体渗透,侵蚀损耗更快。
- 热震稳定性:板状刚玉的板状晶体可缓冲热应力,热震后强度损失小;白刚玉粒状晶体抗热冲击能力弱,频繁温变易开裂剥落。
- 力学强度:板状刚玉常温 / 高温抗压、耐磨强度均优于白刚玉,砖体成型后结构更坚实。
3. 应用场景分化:匹配不同需求
- 板状刚玉:主打高端耐火砖,用于钢铁转炉、玻璃熔窑、水泥回转窑等苛刻工况,核心需求是长效耐用、抗极端环境。
- 白刚玉:多用于中低端耐火砖、磨料磨具,或对性能要求不高的通用耐火材料,侧重性价比,适用于温和工况。


